正值疫症期間,我們迎來了久違的駐場計劃。法國藝術家巴拉特 (Théodora Barat) 在港開展了微觀巨世:香港駐場計劃。在社交距離措施實行之際,巴拉特仍能為以香港作藍本的新作品進行大量研究和資料收集。鑑於巴拉特的作品只能反映她小部分的研究, K11 Art Foundation為大家帶來由巴拉特親自操刀的遊歷清單和跟藝術家的訪談,一睹創作過程和駐留香港期間難忘的點滴。

巴拉特邀請你跟她踏上重溫她在香港遇上許多的第一次。巴拉特把自己在探索香港的過程中,感受到的細膩和複雜的情感以日誌的方式紀錄下來。這清單讓結合了觀察和情感,突破我們對香港固有的理解,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習以為常的環境。

於十分特殊的情況下,我抵達了香港。隔離期間我就像身處於密封艙內。我只能眺望窗框外的景色,偶爾接觸到一些氣味,嘈音和色彩。即使我未曾親身踏足這城市,已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熟悉感。

隔離是在農曆新間結束,是在農曆新間結束,而我離開之時剛好是凌晨一點正。開初的幾天我的思緒仍在飄浮,心不在焉,然後著陸於一個陌生的環境。在這充斥著多樣刺激的環境,我必須承認第一個星期是費力的。轉眼間我發現自己已迷失於這環境中。

而當工作開始,我便慢慢適應下來。我早已計劃從香港的電力歷史有關的事物去認識和體驗香港。我第一次踏足南丫島時就遇上島上的電力龐然巨物。我被島上的氛圍所震懾。它跟城市的喧鬧形成強烈對比。三座煙囪守護着島上茂盛的林木和安寧。頓然我察覺到發電廠的體積和它於島上重要的地位。

當我回到香港島時,我知道我需要知道更多關於香港電力的歷史。我在谷歌地圖上找到一些不知名的建築物變電站。 然後決定展開一場探險之旅,到訪所有在港島(港燈)和九龍(中電)的變電站。我在行程中花了不少時間去探索這些變電站。探訪完畢後,我決定把重點放於港燈的變電站。我發現港燈的發電站的建築都非常有趣,特別是它們跟周圍建築物的關係。變電站都舖滿不同顔色的瓷磚,像是嘗試配合現已消失的建築特色。七十、八十年代的風格於一座過度現代化的城市中並存。

在研究港燈的歷史途中,誘發我為作品探索更多不同的方向。其中有兩個主題尤其鮮明,發電廠的過去和它遺留下來的痕跡。所以走訪這些發電廠的舊址,嘗試拼湊它過去的地理痕跡。除此之外,我被這些設施所散發出來網絡龐克(cyberpunk)的氛圍吸引着。我同時有一股衝動重看《逃出紐約》(尊·卡本達)、《未來戰士》(占士金馬倫)和《銀翼殺手》(雷利·史考特)。

影片來源: YouTube

當我身處此地的時間越長,我對這城市的發現和體驗亦隨之增長。正因如此,我能夠把這城市跟它的城市規劃和科學小說結合起來。為了反映我對香港這城市日漸增長的了解和與在駐留期間我跟香港轉變的關係,我預計我的作品將會有所突變。

香港的城市面貌和電力基建建立了一個基礎讓我去想像香港會變成怎樣當它身處於一個科幻小說。我忽發奇想如果為位於南丫島為港島提供電力的唯一供電系統突然中斷。這想法使我構思何不讓香港陷入一片漆黑,而我又該如何用作品把這不可能的景象再現。要把在日光下拍攝的片段裝作晚間拍攝,我需要於黎明時分外出拍攝。每天都要趕在街燈熄滅和繁忙時段開始前拍攝。在這特定時間拍攝,讓我看到這城市隱藏的維度,給我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當城市從混沌中歇息,人類的痕跡亦隨之一併消失。在清晨拍攝的經驗不單令我全面地審視自己的作品,我更隱約一瞥在未來之中的可能性。一個消失殆盡的未來。

最後在香港看到景色正是東北邊的大嶼山。那裏有迪士尼樂園,竹篙灣發電廠和隔離中心。完美地總結了全球現狀。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