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9.04.2021 – 10.06.2021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與 K11 Art Foundation(KAF)共同呈獻是次線上放映計劃將 MOCA 典藏的四部藝術家錄像作品與借予 KAF 的四部作品配對播放:Judy Fiskin、Erin Cosgrove、Mark Leckey 和 Damián Ortega 的錄像和影片與中國藝術家劉窗、關小、李明和程然的作品配對放映。每對組合展現兩個機構的據點在地理和文化景觀上的異同,並在疫症蔓延全球期間締造獨特的觀看體驗。
「KAF x MOCA:Transpacific Stream」由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項目助理策展人兼出版經理 Bryan Barcena 策劃。
按以下按鈕觀看項目策展人 Bryan Barcena 及其中參展藝術家劉窗的對話。
第一對:Judy Fiskin — 劉窗
汽車地景
Judy Fiskin的《The End of Photography》(2007)捕捉了大多數洛杉磯人觀察他們城市的視點。作為高度發展的二十世紀城市,洛杉磯的城市特質之發展與汽車的關係密不可分。 Fiskin的影片記錄了洛杉磯流行的本土建築,配上一段敘述,列出隨著菲林底片攝影的終結將會消失的元素。劉窗的《無題(舞伴)》(2010)同樣展示從汽車上觀看世界的類似體驗,然而,劉窗的錄像作品較為著重於汽車、乘客和密集的城市景觀之間既平庸又溫柔的關係。
Judy
Fiskin
《The End of Photography》
2007
超8影片轉換至數碼光碟
2分30秒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
由Curatorial
Discretionary Fund捐助博物館購藏
劉窗
《無題(舞伴)》
2010
錄像
5 分 15秒
共3版+藝術家版本
鳴謝藝術家和魔金石空間
第二對:
Erin Cosgrove —
關小
幽默
加州生活方式中的反文化特質包含對幽默、自嘲和放任自流態度的傾向。幽默和其對存在的質疑的兩個主題,長久以來從Mike Kelley、Paul McCarthy到Andrea Fraser的作品,一直貫穿美國西岸的錄像藝術;諷刺和模仿是加州藝術風格的特徵。Erin Cosgrove的《How Happy am I》(2009)將人類進化史濃縮成載歌載舞的卡通動畫;關小的《David》(2013)同樣利用歌曲切入,用幽默的角度討論觀眾對米開朗基羅的傑作《大衛像》的趨之若鶩。
Erin
Cosgrove
《Happy Am I》
2009
1080高清動畫數碼錄像
2分35秒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
由Curatorial
Discretionary Fund捐助博物館購藏
關小
《David》
2013
單頻道彩色有聲高清錄像
5 分 30秒
第5版,共5版
鳴謝藝術家和天線空間
第三對:
Mark Leckey — 李明
流動
在過去一年,社交隔離和防疫措施限制了我們的社交圈子。當我們期待著再次與陌生人互動、偶遇,並與周圍的人共處,這對錄像組合令我們回想起可以任意於不同空間中穿梭的時候。Mark Leckey的《Fiorucci Made Me Hardcore》(1999)向曾經盛行的舞會文化致敬。 而李明的《運動》(2014)則展示藝術家用自己的身體推動向前,並在各種交通工具之間自由流動,同時與路上居民無休止的交流。
Mark
Leckey
《Fiorucci Made Me Hardcore》
1999
彩色有聲錄像
14分48秒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
Beth Swofford捐贈
李明
《運動》
2014
八頻道彩色有聲錄像
第5版,共5版
鳴謝藝術家和天線空間
人與機器
現今人們比以往更努力了解科技及以其構建的世界如何影響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經歷,當我們體驗過機械化的世界的好與壞後,感受變得更為複雜。在Damián Ortega 的《Moby Dick》(2004) 中,一隊男士用人力拉扯一架車輪塗滿瀝青的Volkswagen甲蟲車,企圖與之抗衡。配上喧鬧的音樂,在墨西哥傳統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甲蟲車仿佛有了生命。程然則藉著《惑》(2020) 以異想天開的角度探討人與科技的關係,其中包括利用數碼世界互動時有產生的誤解和誤譯。影片由著名演員劉嘉玲主演,闡述一個被盜的郵箱成為了信息發送者在虛擬城市網絡遊蕩,讓我們感受到即使關係是虛假的,依然可存在情感上的聯繫。
程然
《惑》
2020
單頻道有聲錄像
9分7秒
第1版,共6版
鳴謝藝術家和馬丁・戈雅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