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F X Serpentine Galleries X NOWNESS | 影像作品線上展覽

主辦

K11 Art Foundation、Serpentine Galleries、 NOWNESS

策劃

Hans Ulrich Obrist、Joseph Constable、及其他策展顧問曹斐、Yuko Hasegawa、劉秀儀、楊北辰

除了世界各地各式各樣的虛擬展覽外,KAF現與Serpentine Galleries攜手在NOWNESS.com上展示了一系列影像作品。這個特別策劃的影像作品計劃匯集了多位來自東亞的藝術家,4月3日起將於每週展出一位藝術家的作品,由曹斐的影像作品《樂舊‧圖新》(2015年)開始,陸續發佈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鄭源、金熙天(Kim Heecheon) 、許哲瑜。

馬秋莎

《黎明是黃昏的灰燼》

宇宙生命是由很多微妙瞬間組成的,它所牽扯出的是龐雜豐富、矛盾張力、平衡又曖昧的知覺觸點。

在2011年的單屏錄像《黎明是黃昏的灰燼》裡,我將鏡頭對焦夜色中長安街上的華燈以及在它籠罩下的情境。此刻,在這個政治空間中沒有具體描繪某一物、某一人或某一事件,甚至看不清任何景象。等待中路燈瞬間熄滅,黑暗中的城市隨後才慢慢顯現出來,慘白的如同物質燃燒後的灰燼。路燈熄滅預示著嶄新的一天,城市生活的開始以及希望,而透過鏡頭看到的是別樣的暗示。

與此相關的延續性創作在我的最新個展《白夜譚》(2019)裡得以窺見:《yosemite》由2部分組成:一整面牆的俯視下的高速公路巨幅攝影和在這之上的黃色LED走字屏。其中,走字屏的內容摘自施特勞斯《憂鬱的熱帶》中的章節   《船上所記》。與其說這是一段文字描述的日落和日出-即黎明和黃昏,不如說它是在用藝術家之筆觸來勾畫的微妙至極的動態影像。它是我見過的最細膩最迷人的影像。我一直對這樣的瞬間保有極大的興趣。在《黎明是黃昏的灰燼》中我試圖用攝像機捕捉長安街上黎明時分的太陽滑上地平線的前後一分鐘。在我看來,它既是完全抽象的,又是徹底具象的; 於此同時,它包含了所有可監視的情形,還有未盡到的訴說。

《黎明是黃昏的灰燼》,2011,錄像,3分15秒。鳴謝藝術家及北京公社。

EVERYDAY HOLIDAY SQUAD 

《Rode Work


Everyday Holiday Squad(又稱Side Core)是一個成立於2015年的日本藝術團體,成員包括塗鴉藝術家、策展人及電影製片人。他們的作品不能被歸類,而是糅合了由裝置藝術、公共場所和街頭文化的元素而成的作品。

《Rode Work》記錄了在日本石卷市一個夜間在施工成為臨時滑板公園的建築工地。該項目曾於2017年Reborn Art Festival上展示,而藝術節本身旨在復興經歷了日本歷史上最大地震的城市及人民生活。

在這部影像作品中,一堆閃爍的燈光和危險標誌提醒著附近的駕駛者,要注意位於地震災區工業村內的滑板場。當兩位身穿顯眼反光衣的滑板手滑過滑板場時,彷彿提醒了我們創造力源於破壞。此外,這作品中的視覺雙關語亦很重要,指出了滑板被禁於日本公眾地方與其即將在2021年東京夏季奧運會上成為一項競技運動之間的矛盾。

《Rode Work》通過強調自我表達在城市空間中的重要性,證明了街頭文化與城市發展之間暗中的關係。Everyday Holiday Squad利用滑板手於公眾地方滑過的畫面,展示藝術倡議如何幫助石卷市擺脫災難後的陰影。

《Rode Work》,2017,錄像,彩色、有聲、2分42秒。鳴謝藝術家。

王拓

《煙火》

王拓的影像經常是種時空綜合體。他近年開啟的東北項目中的首部作品《煙火》(2018) 中的一條主要線索演繹自對「張扣扣復仇案」的側寫及其重新排演。對王拓來說,復仇這種身體力行的衝動之所以能夠和一個複雜的東北論述產生共振,不僅是因為這種古典的激烈動作如同一個時空穿刺的印證,更是因為複仇本身驅動了一系列個人的儀式,並作為必要的中介,成為身份轉化的契機。

在《煙火》中我們看到一個同時存在於兩重交錯現實中的農民工形象。一邊,這位農民工正在一個時空感異常模糊的電影道具倉庫中,通過閱讀古代誌異與民國傳奇,將自我投射進一個個文本中,並在現實亦或是他的幻想中進行著一次次的「演練」;另一邊,藝術家對這位在東北某小城的打工者進行了樣本式的觀察,記錄下他的日常、情感與返鄉之路。真實的記錄慢慢變成了對這起中國近期發生並被廣泛討論的社會暴力事件的戲劇化「重新排演」。在這個有關復仇的敘述中,療愈長久沉積的創傷彷彿變成了一場需要等待的儀式。藝術家通過這場身體式的「反撲」,暗示出一種社會性身份與內在身份之間的撕裂,以及個體病症與龐然現實之間的潛在矛盾。

《煙火》,2018,單頻4K錄像,彩色、有聲、31分18秒。鳴謝藝術家。

SINAE YOO

《Dancing Eyes III》

Sinae Yoo的錄像作品《Dancing Eyes III》本身是她的展覽「Guilt Trip」的一部分,曾於位於琉森的sic! Raum für Kunst 和柏林的Neumeister Bar-Am 展出。這多媒體作品著重於收集和混合視覺材料,藝術家更認為,這是「說明了生活在成果導向型的壓抑社會中、資本主義給予的壓力」。作品描繪了愉悅、罪疚、異化和順從的意象,以探索道德模棱兩可的主體觀。

《Dancing Eyes III》,2019,錄像,彩色、有聲、5分35秒。鳴謝藝術家。

許哲瑜

《副本人》

我以3D掃描和翻模兩種不同的方法,複製台灣第一對連體嬰兄弟張忠義的身體,並在與張忠義合作的過程中,探索生命如何被陳列與展示的技術。

1979年,忠仁忠義兄弟三歲,在台灣接受連體嬰分割手術,手術歷時十二個小時,全程於電視直播。在這不尋常的媒體宣傳過程與時空背景裡,手術成為各種社會與政治象徵。當年為了分割手術練習,臺大醫院邀請了藝術家謝孝德,試圖將連體嬰的身體翻模,提供給手術醫生進行練習。然而因嬰兒不受控制,人體翻模失敗了,只能以泥塑方式完成雕塑。在這件作品《副本人》中,我重新翻模了四十三歲的張忠義身體,再使用3D掃描技術建立身體檔案,並以這些檔案為素材,拍攝了他年輕的過往記憶。

二十一歲的張忠義,曾經演出電影《假面超人》,在電影中扮演一位經營廢棄公車改裝之茶藝館的老闆。二十多年後,他仍反覆想像著經營那間電影裡的廢棄公車茶藝館。而現實生活中的妻子與兩位小孩,亦重疊於這段想像的場景之中。

《副本人》,2019,單頻道錄像,21分16秒。鳴謝藝術家及Vanguard Gallery。

劇本 陳琬尹
演員 張忠義
人體翻模 鼻孔工作室
3D掃描 固態記憶
攝影師 陳冠宇
無人機飛手 葉凭鑫
燈光師 鄭得壽
燈光助理 廖竺洧、江冠陞
調光師 江偉
3D後期 徐廉傑

金熙天(KIM HEECHEON)

《分叉水缸深處》

這個影像作品記錄了藝術家金熙天 (Kim Heecheon) 潛入水底探索及與潛水員會面。在下水之前,他透過漂浮艙進行過一次模擬潛水。漂浮艙說是「能阻隔外來干擾的模擬艙」,可以阻隔視覺、聽覺和嗅覺上的感受。身在漂浮艙中,人會失去對身體的感覺,因此能夠完全專注於自己的思想。但是隨著漂浮訓練的進行,人會開始感到困惑,不能確定自己是處於模擬狀態還是真正在潛水。當他們陷入對現實環境意識不清的狀態時,漂浮艙營造的感官刺激就變得更明顯。這個「艙」則構成了一個框架,虛實之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但同時虛實的這界線亦變得更加明顯。

對於可以改變人類認知而發明的新設備和工具金熙天 (Kim Heecheon)都感到好奇。他對設備及工具提出具體的假設,並以各種方式進行推測。他亦將這些假設套用及測試,用於建構作品敘述。首先,他以紀錄片般的拍攝手法記錄實際情況,該拍攝則成為了用作支持假設的「實物」。藝術家積極地將數碼科技應用到他的影片,例如GPS、 虛擬實景、人臉交換、遊戲等。在他的藝術實踐中,數碼科技的應用是他的主要視覺修辭手法,並用作刺激現實生活中的認知。通過這些方法,金熙天向我們展示了一種不尋常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所意識到的虛擬感知和現實之間沒有任何區別,而虛實之間的邊界消失後又再出現。他觀察到科技的發展如何導致科技可以無形的存在,並意識到這現象發展得比我們想像的快。他以「未來」數碼科技和圖像來製作作品,但是他呈現的「未來」敘述往往超出我們一般想像的。

對於人類來說,認知和意識可以像身體狀態一樣現實。我們有時會體驗到一種感知,它可以很強大,甚至模糊了我們對現實周圍的警覺。在某些情況,現實的理論和概念會變得毫無意義,唯我們有能力感知。這些情況的暫時性卻不可套用於時序,因為這不受時間性或速度影響。 金熙天根據這種暫時性展開敘事,有些人會視他論述當中的暫時性為新體驗—但實際體驗卻很真實,尤如進入了一個真實的裝置,入內有鏡頭為艙內的人提供全視角,令人意識不到自己已進入了另一時空。生活於這個時代,暫時性其實並不怪異,而是很真實。

《分叉水缸深處》,2019,單頻道高清錄像(16:9),立體聲,43分鐘。由Sonje藝術中心委任創作並製片。首爾藝術文化基金資助。鳴謝藝術家。

製片經理(韓國)洪敏熙
製片經理(墨西哥)卡洛斯·阿爾伯特·索拉勒斯
攝製團隊 金熙天、伊麗莎白·畢普
水下攝影 宋葉潤
3D建模 錢赫
動作捕捉助理 樸景順
聲音設計 崔吉洋
「邪教」聲軌 明孫及


演出
(墨西哥)
卡斯、畢普、鮑麗娜、哈希、伊瑪努爾、戴安、拉勞、伊薩、卡拉、阿蘭、贊德、亞利山德羅、魯本、維安尼、奧蘭多、阿克索、亞歷克斯
(韓國)
宋葉潤、洪敏熙、具河蘇

鄭源

《夢中的投遞》

一位已疲乏到極點的外賣小哥癱倒在街邊公園的長椅上,熟睡了。而在被長鏡頭所虛構出的夢境中,這些個體的勞動者們被聚集在荒漠中的一處山寨公園裡: 在這裡,奔波的外賣騎士成為了靜止的「塑像」,形成了與他們日夜疲於追求速度與效率的反差。這些原本離散的當代勞動者的集體出場,指向了中國經濟奇蹟的反⾯:在技術與資本共謀下愈發同質化的城市生活,及其所造成的新型勞動與社會剝削——永遠不能減速的移動和永遠無法停止的勞動。睡眠成為了這些移動者們所 無法承受的風險。在超現實卻又極端寫實的夢境中,藝術家試圖去捕捉到這自身所處時代的倦怠與焦慮——在現實中一直移動著的人,在夢裡應該一動不動,在現實中從未被記住的臉,在夢中應該被給予特寫。

《夢中的投遞》 2018,9分50秒,單頻道4k高清錄像,(4096 × 1728),寬高比2.35:1,彩色,有聲。

攝影 陳曉蒙 大彬 馬永哲
聲音 張致遠
鄭源作品

曹斐

《樂舊‧圖新》

作為八十年代香港和世界青少年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曹斐的《樂舊‧圖新》靈感主要參考自同時代電子遊戲。透過此視頻裝置作品,藝術家企圖將集體回憶轉化為當下的現實。作品本身延續曹斐之前的多媒體項目,探索中國年青一代的夢想與抱負,與他們如何戰勝或逃避現實的策略。曹斐以多媒體裝置和視頻創作為人所熟知。她的影像和裝置融合了社會評論、流行美學、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和紀實的慣例,反映出當代中國社會急速不安的變化。

包括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市區多處地點均可觀賞《樂舊‧圖新》,讓全城觀眾親身體驗視覺震撼。 《樂舊‧圖新》於2015年3月13至17日在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期間,每晚投影於位處九龍維港海濱的香港地標—— 樓高490 米的環球貿易廣場( ICC )外牆。

《樂舊‧圖新》,2015,燈光裝置,5分鐘,尺寸可變。音樂鳴謝李勁松。作品由巴塞爾藝博會與香港環球貿易廣場聯合委任。


Nova

曹斐,《Nova》,2019,鳴謝藝術家、維他命藝術空間及Sprüth Magers。

 

《嘻哈:廣州》

生活的苦如果可以淡忘,那麼快樂需要多大的能量才足以讓我們忘記。容易的方式,簡單的快樂,我們不再背負什麼,什麼也不再重要,任何的人只需要毫無阻隔地融合,毫無顧慮地繼續舞蹈,在瞬間中得到快樂的永恆。

《嘻哈:廣州》,2003年單頻道錄像,3分28秒,比例5:4,彩色,有聲。鳴謝藝術家、維他命藝術空間及Sprüth Mag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