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馬修
合作項目:
喬治.馬修於1921年1月27日生於法國北部濱海布洛涅,家族從事銀行業。12歲時遷居至凡爾賽,中學時習希臘語,俄語和西班牙語。1941年,馬修於里爾大學攻讀法律,卻對文學及哲學尤感興趣,獲英文學士學位。他自學繪畫,於1942年正式展開他的藝術家之路,主要創作風景畫和肖像畫。除了繪畫,他更於杜埃中學教授英語,擔任美國陸軍翻譯員,及於比亞里茨的美國軍事大學任法語教授。
馬修於1945年首次以實驗性「滴流」技法繪畫,比美國抽象主義畫家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47年首次使用「滴畫法」更早了兩年。1947年,馬修遷居巴黎。於美國船運公司United States Lines擔任公共關係主管,同時繼續探索繪畫。為了反對枯澀冷漠的幾何抽象風格,馬修開創全新美學風格——「抒情抽象」,強調藝術家的直覺、自發性、爆發力,從藝術傳統中得到自由解放。12月,馬修在巴黎盧森堡畫廊籌辦首個名為《想像》(L'Imaginaire)的群展,標誌著「抒情抽象」的誕生。他同時與藝術評論家米歇爾·塔皮埃(Michel Tapié)密切合作策劃展覽,包括《H.W.P.S.M.T.B.》(科萊特·阿蘭迪畫廊)、《白與黑》(兩島畫廊)、《對抗力量》(尼娜·多塞畫廊,1951年)等,匯聚法國和美國抽象畫家,最先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引進法國,奠定馬修在歐美藝術界的貢獻。
1950年,馬修在巴黎勒內·德魯因畫廊(Galerie
René Drouin)舉辦了首次個展。法國文化部長及作家馬樂侯(André Malraux)讚嘆「終於出了一位西方書法家」。1952年,馬修在紐約Stable畫廊舉辦了在美國的首次個展,隨後在日本、美國、巴西、阿根廷、中東等全球不同地方展覽。五十年代開始,馬修將表演元素引入繪畫之中,穿上戲服在觀眾的注視中繪製巨幅油畫,啟發了1960年代的行為藝術及偶發藝術(Happening)。在馬修訪問日本前一年,在日本前衛藝術「具體派」領袖吉原治良發表的《具體美術宣言》(1956 年)中,「讚譽波洛克和馬修的作品,展現出物質自身的高呼,那是顏料與瓷釉的吶喊。」於1953至1964年間,馬修出版《美國巴黎航線評論》創刊號,並為此雙語藝術期刊擔任10年總編輯。
於60至70年代,他意識到藝術家對社會的主要職責,將創作拓展至生活層面,並參與不同合作項目。當時哥白林織毯廠邀請馬修創作掛毯,塞夫爾國家陶瓷製造局邀他創作餐碟,法國造幣局委託馬修設計10法郎硬幣,法國航空也邀請他設計16張海報。
馬修於2012年6月10日在法國布洛涅-比揚古(Boulogne-Billancourt)以91歲高齡逝世。馬修一生曾舉辦逾170場展覽,多次大型回顧展。他的作品獲全球90多個重要藝術館收藏,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芝加哥藝術學院、華盛頓赫希霍恩博物館、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巴黎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瑞士巴塞爾藝術館、倫敦泰特美術館、東京現代美術館等。